「關西機場事件」座談會
主辦單位: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校友會.今周刊.幸福綠光出版社
協辦單位:常在國際法律事務所
時間:2021年4月16日14:30-17:30
地點:常在國際法律事務所第2會議室
 
發生於2018年3月的「關西機場事件」,起因於境外(中國)網路的一則虛假訊息經由,中國網媒傳到台灣的社群網路,再經由本地主流媒體推波助瀾,終於引發全民關注與議論。使得這起原本只是一次遠在日本的風災造成部份台灣旅客受困機場的事件,最後竟演化成一場充斥著「官/民」、「朝/野」甚至「中/台」對立矛盾情緒的「政治風暴」更不幸的是,此事件還意外造成我國折損了一位優秀的外交官員。 
毫無疑問地,對台灣社會而言,關西機場事件是個不幸的悲劇--在這場風暴中,人與人之間失去了互信基礎、不同意識形態者彼此溝通變得不可能?無論官/民、朝野、媒體閱聽人...沒有人是「贏家」! 
但若要問:到底是誰愚弄了我們?誰是這起事件的「加害人」?誰應該為此負責...在整個社會尚未對此事件有充分認知、全面討論、形成共識前,這些追究,恐又將陷入另一場爭論? 
事件發生至今(2021年)已經兩年半,雖然台灣政府與民間,都因此對「假新聞」議題有了更多的關注、討論與行動。但我們也注意到,就關西機場事件所透露出的警訊、與呈現的意義,整個台灣社會(包括政府與民間)似乎仍因著各自不同立場(利益糾葛),而欠缺一種誠實面對問題的態度、或一次深入而廣泛的省思?以致於在此事件後(例如2020年的總統大選、新冠肺炎疫情...)類似的虚假訊息,依然程度不一地流竄全台、擾亂社會? 
特別是,本事件中最應該要勇於面對的台灣新聞媒體,在事件過後至今,不僅鮮少公開向閱聽大眾說明自己在此事件所應扮演的角色(有無失職)?更遑論對此事件做出較深入的後續(影響與省思)報導?本地的新聞媒體或許礙於「涉己事務」的新聞自律規範,而不便對自身或同業多作批判?但相較於公共利益(亦即公眾知的權利有無被誤導?)的把關,媒體理應更要有「捨我其誰」的擔當。  
因此,本會與今周刊特邀請各界碩彥進行座談,提出寶貴見解,期冀有助於釐清以上問題,也有助於台灣社會認真看待關西機場事件及後來、未來的類似現象!